千年文化留遗韵,一舞流传展风姿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在东巴文化传承领域发光发热,通过各种新形式,向大众展现了东巴文化的极致魅力。
本栏目由玉龙农村商业银行冠名播出

东巴舞作为东巴教祭祀舞蹈,存在于除祭天仪式之外的祭风、消灾、祭山神龙王、除秽、开丧、超荐、求寿七大类仪式中。东巴舞在整个仪式中虽只居一隅,但却是点睛之笔。因为东巴舞不仅在仪式中起到了娱神、驱邪、除秽、禳鬼的作用,也展现了东巴“通神显灵”的能力,让参与者亲眼所见,认可仪式的效力。

东巴舞“有情节、有人物、有悬念、有高潮、有对白歌舞、有打斗追杀,已具备戏剧歌舞的一切要素,是戏剧的初生形态,”是研究人类戏剧史的活化石。
东巴舞种类繁多,可分为:神舞、动物舞、器物舞、战争舞。东巴舞不乏一些高难度动作,“疾动中戛然而止,健舞中时现柔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如孔雀吸水时的后下腰,单腿独立上身前俯。故也有学者将东巴舞称为东巴跳,从武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

东巴们跳舞时戴五福冠,着长裳马褂,颈挂念珠,足蹬乌靴,左手持板铃、右手持板鼓(刀、剑等),依大鼓长短松紧相交替的节奏围圆而舞,律动和谐、呼吸得体,既可神色威严、粗犷豪放,又可敏捷劲疾、潇洒飘逸,亦可典雅大方、含蓄细腻。 “每一步舞动都蕴涵着宇宙阴阳交替、循环往复的深刻内涵”。
1980年老东巴和云彩在清理书目时发现了东巴舞谱。目前发现整理的东巴舞谱有六本,其中《舞蹈的出处和来历》记载自金色神蛙舞到玛米巴罗舞共18种舞蹈,《祭什罗法仪跳的规程》记载自大鹏鸟舞到茨里拉姆神女舞共62个舞蹈,《跳神舞蹈规程》记载自金色神蛙舞到茨里拉姆女神舞共31种舞蹈,《舞蹈来历》记载自朗久敬久舞到神女拉姆舞共17种舞蹈,《云南省图书馆藏本》记载刹依威德舞到降魔杵法器舞共24种舞蹈。六个谱本中,共158种谱文,除去重复的,能各自独立的舞名和谱文达52种。

2006年5月,纳西族东巴舞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名录,让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扬,也使得我们今天仍旧可以从古老质朴的乡村中找到艺术深层的内蕴,在生命空间中去体味人的诗意的栖居。
另据了解,目前东巴舞虚拟展示也在进行中,玉龙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融入新技术,用三维动画交互的形式传承更多民族传统歌舞,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才能让其绽放魅力,活在当下。
拍摄制作:和星昀 许思淇 王晨仪 张虹(丽江旅游学院)

《诗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大约11世纪中叶,纳西族东巴教祭祀舞蹈——东巴舞出现了。
据东巴舞谱《舞蹈的来历》记载,创世之初,栖息在美利达吉海中赫依巴达树上的大鹏鸟、狮子和青龙得知360个东巴要跳舞,就向海中的金色神蛙学舞,金色神蛙又向18层天上的盘祖萨美女神学舞。故东巴舞有人类受金色大蛙(传说是大地上最早出现的生物)跳跃的启示创立而成之说,其源头与印度古代舞蹈亦有文化因缘。


东巴们跳舞时戴五福冠,着长裳马褂,颈挂念珠,足蹬乌靴,左手持板铃、右手持板鼓(刀、剑等),依大鼓长短松紧相交替的节奏围圆而舞,律动和谐、呼吸得体,既可神色威严、粗犷豪放,又可敏捷劲疾、潇洒飘逸,亦可典雅大方、含蓄细腻。 “每一步舞动都蕴涵着宇宙阴阳交替、循环往复的深刻内涵”。

2006年5月,纳西族东巴舞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名录,让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扬,也使得我们今天仍旧可以从古老质朴的乡村中找到艺术深层的内蕴,在生命空间中去体味人的诗意的栖居。
2021年8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在东巴文化传承领域发光发热,通过各种新形式,向大众展现了东巴文化的极致魅力。
玉龙县非遗中心副主任和丽元说:“能在那么大的平台展示一下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大梦想,但荣幸之余,我觉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每一年都在逐步得到重视,所以我们的任务还是很艰巨。我们的(文化)元素有很多,但是怎么去把这些元素进行提升、升华,比如如何去把他们做成一些舞台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方向。”
相关推荐
- 《木梨恋歌》音乐微电影线上首发丨悠悠旋律中“恋上”丽江的“高原果王”
- 不可思议,一幅刺绣居然要4位绣工合作历时3年多才能完成
- 6条精致线路,带你全方面了解玉龙雪山景区
- 图片壁纸上新!雨后的泸沽湖美如“天空之境”
- 丽江这里藏了一处鲜有人知的绝美秘境: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原始森林、高山牧场……
栏目最新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88-5596997
举报邮箱:3239896935@qq.com
举报电话:0888-5596997
客服电话:0888-5596997
客服QQ:3239896935
电子邮件:3239896935@qq.com
主管单位:丽江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丽江网运营中心
目前该站点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