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这十年|丽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
7月22日上午,“丽江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丽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专题在丽江宾馆迎宾楼一楼多媒体会议室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文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7月22日上午,“丽江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丽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专题在丽江宾馆迎宾楼一楼多媒体会议室举行,丽江市文明办主任张飚,丽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曹文彬,中共丽江市委网信办副主任皮之中, 丽江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鸿胜,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朱峰分别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和文武作主题发布。
推出新思想权威访谈栏目,组织全市理论专家、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市直部门一把手,结合丽江实际,谈学习体会、谈理解认识、谈如何贯彻落实,生动解读新思想。依托报、网、刊等平台开设理论解读专栏,转载、刊发大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形成了“学习大家谈”“丽江时评”“金沙时评”“理论前沿”“权威论述”等一批特色理论专栏品牌。全市社科机构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深入拓展“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网络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学习强国”丽江学习平台正式上线,连续举办三届“学习强国·学习达人”学习竞赛活动。
此外,我们还把专题党课、线上学习、线上宣讲、读书班、主题阅读活动、主题征文活动、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学校思政课等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有力推动了新思想在丽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10年来,丽江市紧紧围绕宣传思想战线使命任务,着力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拓展、守正创新,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全市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实践所66个、实践站472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统筹整合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科普教育基地、基层“扫黄打非”站点等阵地资源300余处,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22万人,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学普及、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400余支,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万余场次。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制定《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工作方案》,广泛开展“时代楷模”“云岭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的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入选全国道德模范1人、提名奖4人、“中国好人榜”14人,入选云南省道德模范13人、提名奖20人、“云南好人”19人、新时代云南好少年10人,评选丽江市道德模范46人、新时代丽江好少年86人。在张桂梅先进事迹引领下,涌现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木润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陈耀武等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日益浓厚。
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深入。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域乡共建、区域共建、行业共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9个、省级文明村镇38个、市级文明村镇42个,省级文明县城1个,全国文明单位11个、省级文明单位111个、市级文明单位103个,全国文明校园2所,省级文明校园11所,市级文明校园66所,全国文明家庭1户,省级文明家庭10户,市级文明家庭10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文明创建工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成为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精神纽带。
三、10年来,丽江市始终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文化发展目标,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文艺创作焕发时代风韵。持续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加大对本土艺术家及项目的扶持,策划推出文艺精品。古城区大东乡热美蹉连续4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音乐类“玉龙音组合”演唱的《古城的水》,书法类作品《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作者和耀荣)获得彩云奖。《呼喊到达的距离》《一个普米人的心经》《母语唤醒的词》《迷失的彩虹.古坠归来》《城里水流唐宋声》等89件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涌现出《一米阳光》《木府风云》《千里走单骑》《云上石头城》等一批以丽江故事为主题的经典影视作品,实景演出《印象丽江》获得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筑牢信念之基,弘扬文明之风,浩荡文化之魂,奏响昂扬之歌,持续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丽江市文明办主任张飚
丽江读本记者问: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品牌。请问,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丽江市文明办主任张飚答:感谢媒体记者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关心关注!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是城市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自2010年我市获得省级文明城市,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为民利民靠民,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注重日常经常平常,文明创建工作在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变化上。
一是市场变美了,群众更放心了。加大了建成区内农集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力度。市场线内经营规范有序,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农残检测安全快速,给市民带来了舒适愉悦的购物体验。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公筷公勺”“节俭用餐”等系列活动,健康、卫生、文明的就餐方式成为餐桌新“食尚”;群众买得开心,吃得放心。
二是小区变靓了,群众更舒心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物管和业委会全面发力,“红色物业”及时补台,建、管并进,管理逐步规范,小区环境美起来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建设洗手设施3675处,补植乔木、灌木及爬藤21万余株,绿化美化城市绿地9.9万平方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6年保持100%。
三是道路变宽了,群众更顺心了。科学调整优化交通路口红绿灯配时;合理安装交通隔离栏,及时修复破损路面;人性化设置缘石坡道,合理施划机非泊位;电动自行车挂牌上路、戴盔出行;斑马线前主动礼让,市民文明交通意识逐步提升,城市道路宽了,市民的心也顺了。
四是管理变优了,服务更暖心了。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龙头,科技赋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高质量做好41座市政公厕的日常管护;对城区10条河道进行了常态化清污保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4%。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市民及游客的文明行为引导劝导工作,利用“丽江文明红黑榜”曝光不文明行为;健全完善旅游诚信体系,组织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文明服务培训,20多万志愿者参与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景区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五是载体变新了,活动更丰富了。以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为依托,用好“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石鼓红军渡江遗址”“开南研习所”“边纵七支队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用活“张桂梅精神”这个鲜活教材,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学先进 创一流”活动;“花开文明家”文明家风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反对浪费、崇尚节约”、“丽美千秋、文明有我”文明礼仪大赛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开展;以“绿色集市”“亲子易物”等活动进一步弘扬培育文明新风,“和美大研”邻里文化节、华坪芒果节、三川荷花节已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我市以总分88.79的成绩在97个地级城市中排名第17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以总分97.57的成绩在全国 97个地级城市中排名第9名,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调查以19.66的成绩在全国排名第7名。这也有力的证明了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文明城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好“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以环境新面貌、文明新风尚、精神新状态、思想新自觉、城市新进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丽江日报记者问:近年来,丽江文艺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每一块文艺领域都获得了不菲成绩,成为丽江的一张靓丽名片。请问,与十年前相比,我们丽江文艺事业发展有哪些方面的亮点和成绩,未来又有什么发展构想呢?
丽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曹文彬答:感谢对我市文艺事业的关心。近年来,市文联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全力打造政治过硬的文艺队伍。近年来,市文联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动摇,突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突出抓好文艺阵地建设和文艺导向建设,全力把丽江文艺队伍打造成一支党委政府信赖、人民群众喜爱的坚强队伍。
二是勇于创新突破,全力推进丽江文艺的深远影响。先后举办了六届全市文学艺术奖评选表彰,200多件优秀作品受表彰奖励。制定出台了《丽江市全国重点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扶持办法》,对优秀作品进行扶持,持续出版了丽江文学作品选,推出了《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等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丽江文艺家先后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湄公河文学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单元优秀影片入围奖、民族文学奖、目前,我市有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200多人,国家级协会会员达到30余人,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全省都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文艺家。
三是融入中心工作,全力营造改革建设的舆论氛围。持续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扶贫主题实践系列活动,组织文艺家助力脱贫攻坚,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新型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用文艺作品形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发出了丽江文艺界的抗疫声音。
四是积极创造条件,全力优化文艺人才的成长环境。《壹读》杂志是我市唯一的一本面向全球发行的杂志,近年来,我们通过持续增加人员编制,大幅提升稿酬标准,不断优化办刊质量,成为了全国知名、全省著名的文艺品牌。同时,市文联通过举办“丽江著名作家写丽江”等采风活动、《民族文学》创作基地培训班、圆梦工程文艺培训班等文艺培训、“光阴的故事”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形成了我市文艺工作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五是加强对外交流,全力提升丽江文艺的外部环境。近年来,丽江文艺家不断走向全国全省,开展了丰富的交流活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纳西族东巴画艺术百年展》全国巡展,参加丽江、曲靖两地书法联展,丽江、大理、迪庆、怒江四州市书法联展、“川滇黔14州市京剧票友艺术展演”等文艺活动,扩大了丽江文艺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是借助丽江品牌,全力配合名刊名人的深度融合。借助丽江古城的优势品牌,与丽江古城管理局紧密携手,持续举办“爱在丽江·中国七夕情诗会”爱情诗接力赛颁奖会,“著名诗人写丽江”、“鲁奖作家写丽江”采风活动,设立“百花作家丽江古城创作基地”,推动了丽江文艺家与名刊名人的交流互动。
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构想:一是围绕“出作品、出人才”,大力实施“精品名牌”工程。二是围绕繁荣文艺,大力实施文艺队伍和文艺阵地建设。三是围绕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艺助力中心工作,推出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好作品。
云南日报记者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请问我市在网络正面宣传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工作计划?
中共丽江市委网信办副主任皮之中答:感谢媒体记者对丽江网上正面宣传工作的关心关注!我们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着力重大选题、创意策划、阵地建设、人才队伍,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丽江旅游发展、民族文化、环境保护、创文等,做到两个全覆盖(全网、全域)、在众声喧哗中让亿万网民听到党的声音、丽江的声音,为丽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网络舆论支持。
一是突出一个重点,认真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网上宣传,专题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传播。指导全市新闻网站长期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 唱响新时代幸福之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等专题专栏,集纳刊发转载中央权威媒体稿件。
二是推出两个一批,推出一批网络正能量精品、推出一批网络正能量志愿者。组织全市网媒策划生产网络正能量精品,积极参加全国、全省“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全市共生产传播量100万+的网络正能量精品156件,其中传播量1000万+的13件,500万至1000万的19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内部交流培训的方式,抓好网信、网评、网红三支队伍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传播丽江,引领网络正能量。
三是打造3张名片。组织“春暖花开丽江欢迎您”网络传播活动。活动连续举办三年,邀请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大V进丽江景区景点宣传。截至今年6月,“春暖花开丽江欢迎您”有关信息数4515条,抖音话题累计播放4393.3万次,快手累计播放556.1万次,微博话题总阅读量1649.8万次。开展“金沙江畔 丽果飘香”网络助农活动。每年启动新媒体助力丽江农特产品促销活动,通过网上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该活动参与人次达121人次,共销售华坪芒果、永胜软籽石榴、宁蒗苹果、雪桃等农特产品1200余吨,销售金额约1600万元。举办“网聚彩云南传播正能量”新媒体发展丽江峰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网络平台机构、正能量群体代表,汇聚丽江,交流讨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倡导新媒体平台和网络达人提高站位、把准导向,履行时代新使命;遵守准则、严格自律,展示自身新形象;网聚云南、创作精品,讲好边疆新故事。
下一步,我办将以“喜迎二十大”为主线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打造网络正能量“爆款”作品;
二是持续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传播能力建设,做好丽江境外宣传工作;
三是不断调整优化网络正能量志愿者队伍人员结构;
四是继续举办好第二届“网聚彩云南 传播正能量”新媒体发展丽江峰会及金沙江畔 丽果飘香”网络助农活动。
一是演艺产业不断谋新求变,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形成了“景区+演艺”“剧场+演艺”“主题公园+演艺”“街区+演艺”的运营模式,《丽水金沙》《纳西古乐》《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花楼恋歌》《雪山神话》等演艺节目成为全国知名文化演艺品牌。目前,全市共有演艺节目6场,座位数9100余个,2012年以来,演出场次累计达25625场,观看人数达4693万人次,营业收入累计达34.66亿元。《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年营业收入突破亿元。演艺产业在丽江文化旅游发展中发挥了资源涵养聚合、品牌塑造传播、人才内培外引、市场拓展升级的重要引领作用,是丽江文化产业的支撑业态之一,也是拓展文化艺术消费、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文化产业业态。
二是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旅游资源要素的重新架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更为广泛、更加深入,带动效应更加明显。通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体验游、乡村民俗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自驾房车游、研学知识游、旅行婚拍游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仅丽江束河古镇周边就集聚了唯一视觉、铂爵、图匠、克洛伊等88家旅拍机构,高峰期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年接拍人数超过10万对,产值近10亿元,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等周边景区带去了大量游客,有效带动了全市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业发展,促进了丽江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方式,以文化赋能其他产业,打造了印象丽江、丽水金沙、束河哈里谷、他留文化生态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
三是民间工艺品行业在做强、做优、做精、做特、做全上下功夫,形成了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产品体系。以丽江银器、东巴纸、皮具、木雕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业稳步增长,涌现出一批从传统中汲取灵感,以创新赋能产品的民间工艺品牌,逐步形成了“百岁坊”银器、“红谷”皮具、雪山天意集、古城骏宇文创、丽永瓷、“手道丽江”纳西皮具、“云天工”“谭记”珐琅银器、东巴纸坊、东巴木雕、彭萍刺绣、摩梭编制等知名工艺品牌。形成了大研花巷、古城区新华社区、玉龙县石鼓镇竹园村、白沙镇白沙村、宁蒗永宁村等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村、示范街区。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民间工艺品行业的质量保障和诚信体系,有力推动了民间工艺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四是借助科技手段,创新产品载体,数字文化产业正在兴起。通过引进应用3D建模、AR、精准定位等国内先进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丰富文化展示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吸引力,延长游客在丽江的停留时间。先后建成采用数字投影、数字融合、人机互动的纳西创世纪VR体验项目、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徐霞客纪念馆、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沉浸式文旅游戏《创世 缘起》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项目,成为游客和本地市民体验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弘扬了丽江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提升了丽江的文化魅力。
相关推荐
- 彝乡“求博” 刘德才
- 丽江公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第三次集中统一行动
- 丽江公安开展集中统一销毁非法枪爆物品活动
- 撒下渔网落入法网!宁蒗公安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 投入警力5700余人次!丽江公安全力开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第三次集中统一行动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