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序《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汉语诗文集丛刊•纳西族卷》
杨林军(丽江师院)
纳西族世居祖国西南,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纳西族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就有《白狼王歌》献于东汉明帝的记载。自元、明以来,历任土司以学习汉文化为荣,撰写诗文、刊印诗文集,在《明史》中就有“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的溢美之词。清代以来,纳西族居住区先后被“改土归流”,历任流官以移风易俗和传播汉文化为己任,大力推行汉学,汉文化因此深入民间,不断涌现出一批批诗人和文学作品。虽然纳西族对汉学的浸染时间不长、数量不多,但在成就和影响上声震文坛。
明代纳西族诗文
明代是纳西族作家兴起和有诗文存世的时代。现存最早汉语诗文当属木泰所作的七言律诗《两关使节》:“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霓旌风送难留阻,驿骑星驰易往还。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木泰被誉为“纳西族用汉文创作的第一位诗人”。其后,在纳西族木氏土司中涌现出一批作家,时称“木氏六公”(冯时可语)。木公先后创作有《雪山始音》《隐园春兴》《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录》《仙楼琼华》《雪山诗选》等7种,共873首诗歌。木公交游甚广,与云南著名文人张志淳、张含、张贲所、李元阳、贾体仁等结为诗文好友,唱酬应和,友谊颇深。他的诗友至交为其诗集批点、作序、写跋。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状元杨慎(升庵)被贬到云南后,木公对其为人和学问非常钦慕,多次修书派专人携诗稿致候请教,杨慎一一批阅,并为《万松吟卷》《仙楼琼华》作序。两人相知日深,情深意笃。杨慎从木公的6部诗集中选出142首诗编成《雪山诗选》3卷,并欣然作《雪山诗选序》。木高军功颇丰,文学作品仅存3首诗、一篇文,未见诗集。木青撰有诗集《玉水清音》,今不得见,仅流传数首。木增诗文并行,力倡学习汉文化,建造万卷楼广集百家之书,还在芝山解脱林设印书所,刻印木氏历代诗文和经书。38岁时,木增连上5道疏辞政致仕,隐居芝山解脱林著述,与云南和中原的著名文人交往甚勤。徐霞客、周月泉、唐泰等先后来到丽江,木增拜他们为师,以文字结交。他还与董其昌、陈继儒、周延儒、张邦纪等文士有诗书往来,互相酬唱。木增所作诗文分别收录在《山中逸趣》《芝山云薖集》《啸月函》《空翠居录》《光碧楼选草》《竹林野韵》《芝山十记》等7部中,流传至今的有近1000首诗、30多首词、20多篇辞赋。4卷本《芝山云薖集》仅存卷一和卷二,《光碧楼选草》《竹林野韵》均不得见。木氏土司以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人创作的诗文为榜样,习得田园派、边塞派的手法,开创了丽江文风的先河。《隐园春兴》收录有100首诗歌,全都采用次韵之手法,实属不易,在诗坛也不多见。杨慎对木公的诗文评价很高:“夫雪山世守边圉,独稽古嗜学于轻裘宽带之余,刻烛击钵于燕寝清香之暇,非其特出之姿、尚友之贤,何以维缘情绮靡于古昔,而获美誉鞶悦于士林哉。”木青撰有诗集《玉水清音》,仅存诗6首,《木氏六公传》称其诗“飞仙跨鹤,渺不可即;胡马嘶群,悲振万里”,评价甚高。木增是纳西族文人中第一个创作词曲和辞赋的作家。武英殿大学士周延儒评价说:“生白以循声振宇内,乃今知公非但以政事名,而又以文学名也。”张邦纪也说:“言言见理,永久可传,虽百世之下,诵其遗编,必谓中原七子之后,更有生白木君振正音于南服也。”木靖未见有诗集,存世诗中有名句“玉垒千年存古雪,金沙万里走波澜”。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诗文先后入选《列朝诗集》《四库全书》《云南丛书》《滇南诗略》等。明代纳西族土司因拥有金银矿产之资,常把这些诗文集交到常熟的毛晋汲古阁刊印,成为代表云南刻印的精品。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丽江木氏土司有这样的评价:“嘉万之间,酉阳、水西诸夷酋,靡不户诵读诗书,人怀铅椠,而丽江实为之前茅。”可见,木氏土司争相学习汉文化并用汉文撰写诗文,在西南诸土司中影响较大,中原亦有影响。
山中景致。
清代纳西族诗文
清代在丽江推行“改土归流”后,文化教育方面打破了由土司把持的局面,不断开办庙学、书院、义学、私塾,流官大力倡导汉学,在社会中下层中涌现出一批批汉文作家,有影响的纳西族作家多达40余人,有21种诗文集存世(含残卷)。李洋为代表的早期诗人,存世有《李洋诗钞》。其后存世的诗文集有:杨竹庐的《黄山老人诗稿》,桑映斗的《铁砚堂诗稿》,杨昌的《四不可斋文集》,牛焘的《寄秋轩吟草》,妙明的《黄山吟草》,周际昌的《爱莲堂诗稿》,杨品硕的《雪山樵人吟》《杨大田先生文钞》,李玉湛的《一笑先生诗文集》,杨泗藻的《慎余子诗钞》,王锡桐的《味雪楼遗钞》,杨菊生的《杨菊生诗稿》,王焕宇的《留香书斋制艺》,杨穆之的《归田集》,杨鉴勤的《翠柏楼得愚吟草》,周兰坪的《江渔诗钞》,和虎臣的《瓯东集》,和庚吉的《退园韵语》,杨超群的《亦锦囊诗钞》,和让的《柏香诗钞》,杨昞的《留春斋诗钞》等。此外,和凤友、木正源、周之松、李樾、段绣、王竹淇等人的诗文集或是被毁,或是未形成集子问世。现存诗文集中,《柏香诗钞》是目前存诗最多,共收录1581首。其中,《柏香诗钞》《瓯东集》《江渔诗钞》等诗文集的创作时间从清末持续至民国初年,我们不好因时间强硬切断,故本次整理诗集中涉及民国初年诗文。王焕宇的《留香书斋制艺》、杨昞的《留春斋诗钞》、杨品硕的《雪山樵人吟》多为后人收藏,难得一见。清代不断涌现出的纳西族诗人,以清乾隆年间举人周之松为先,但未见有诗集存世,仅存咏物抒情诗数首收于《丽郡诗文征》中。李洋的诗朴实无华、有真情实感,诗文清新健康,揭示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内容少。桑映斗一生创作2000余首诗,现存400余首。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直面清政府的黑暗统治,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牛焘善于运用写意言情、直抒胸臆的创作手法。周钟岳说:“先生诗任情舒卷,绝去依傍。诚哉,其为特立独行之士也。”牛焘自我评价“哦诗拙雕镂,但求抒性灵”。牛焘才艺俱佳,通晓古琴乐理,以诗咏琴,与马子云并称“牛琴马笛”。道光年间举人木正源所作的组诗《雪山十二景》,描述精细、简洁明快,与雪山情趣相通,对后世颇有影响。诗僧妙明著有《黄山吟草》,时人评价他为“释门而儒行者”。进士李樾在《黄山吟草》序中说:“邑之文人墨客,与名士之仕于是邦者,莫不叩禅关而挹丰采。”其诗飘洒脱俗,谈禅论道,借古论今,咏物抒怀,名声大噪,为纳西族诗僧中成就最为突出者。散文家杨昌撰有《四不可斋文集》,称其为“政绩文名,皆为时重”。其诗文颇富个性,强调“事事有我在”之特点,诗中有我、景中有我、物我一体,继承和追求了“有我之境”的诗歌创作传统。回族诗人马子云与纳西族诗人牛焘、杨竹庐、妙明等交往甚密,他的诗作对纳西族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曾改“和”姓,又常年生活在丽江,故被后人视为纳西族诗人。周兰坪在诗中评价他为“风流迄今未弃捐”。晚清纳西族作家群的作品充满了忧患意识,整体呈现出深沉的风格。代表人物有李玉湛和杨泗藻。同治年间举人李玉湛先后创作《畏人前集》《畏人后集》等5部,后合成《一笑先生诗文集》。赵藩在《一笑先生墓表》中评价:“先生于为诗,初嗜庾信,继宗杜甫。盖身世所遭,关山烽火、骨肉死丧,百感纷来,而忠孝缠绵,一语百咽,与古人上契神明,非苟求形似者比,亦非独感时纪事之篇,多可备来者考证而已。”他的诗歌写景状物蕴藏深意,借古抒怀控诉战乱,也有部分描写民族风情,具有诗史的特点。杨泗藻撰有《慎余子诗钞》,仅存残卷。身处“咸同之乱”年代,满腔抱负与残酷现实并行,他的多数诗充满了对忧虑时局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也有运用白描手法表达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真情实感。他情感丰富,也有描写玉龙雪山和故乡景物的诗,偶尔表达真挚而豪迈的心情。19世纪后半叶,国家日趋半殖民地化,救亡图存运动全面展开,纳西族诗人圈里也不例外。清末民国初年,丽江创建了第一个以士绅阶层为主体的纳西族民间文化团体桂香诗社。诗社有固定活动场所、时间,以效仿陶渊明“一尘不染之胸襟,书写大自然之天籁”为宗旨,追求“诗情淡远”之风格。主要成员有王竹淇、和松樵、王树和等一批诗人。此外,这时期还有著名作家杨超然、周兰坪、和柏香等纷纷入社,足见阵容可观。他们的诗作特点为“新旧交替时代的思想印记、返璞归真的创作倾向”,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对未来的期待。
鸟瞰白沙坝子。
明、清纳西族诗文的特点
历经600余年发展,纳西族的汉语诗文从仿汉习文到自我创作,成就斐然,影响不断扩大。作家们所处时代不同、嬉笑怒骂有别、所采用的手法变化多样,但有一点是融通的,那就是纳西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具体说,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表达忠孝报国、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从木泰的第一首汉文诗到木公的7部诗集、木增的诗文,无不表露出忠君之心、效忠朝廷之志。清代更有一批诗人如牛焘、和虎臣、李玉湛等,以乡间所见所闻或亲临前线参与保家卫国的事例,感叹时局变化,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这些都一脉相承地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对国家安宁、社会和平的追求。二是讴歌故乡山川、人事之美,表达对故土的眷恋。玉龙山是纳西人的心灵依托。这个时期的纳西族诗人多以玉龙山为素材进行创作,千首“雪山诗歌”表达不尽对故乡山川的热爱。金沙江既是纳西族生存的依托,又是纳西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以金沙江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少。三是用带有泥土气息的诗歌描绘生产生活画卷。清代以来的纳西族作家中,不少人是从社会最底层中脱颖而出成为士绅的,他们最能体会和感受劳动人民的辛酸,所以,他们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劳作之苦,也道出了百姓生活的喜悦之情。当然,也有部分纳西族诗人逃离乱世遁入田园,寻找可以安放心灵的理想之地。四是不善堆砌辞藻,而是用质朴、纯真的语言直抒胸臆,爱憎分明。无论是借古喻今、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感时伤事,他们都力避矫情矫饰,崇尚袒露胸怀、直面问题。这与纳西人的耿直性情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分不开。明、清时期的纳西族诗文集近40种都未曾结集出版发行。时逢国家重大社科专项《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立项,又将“纳西族卷”列为子项目,为集中整理和研究提供了条件。巴蜀书社又以国家出版基金推出纳西族汉语诗文集的整理成果,实为喜事、善事。所存世的纳西族诗文超过万首(篇)、别集40余册,汇集成《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纳西族卷》,这对纳西族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诗文集是纳西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是弥补和丰富纳西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结集出版的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仰望玉龙雪山。
然而,民国以来,学界未曾对此做过全面整理和研究。明末,土司木增欲完成《木丽江全集》的刊印,特邀请江南鸿儒陈继儒作“木丽江全集叙”,因社会更迭未能椠刻问世。清末民初,赵联元辑录的《丽郡诗文征》(诗12卷、文8卷),算是第一次对纳西族诗文的辑录出版,但体量太小,只选取代表性诗文收入,传播不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方国瑜主持编修的《云南史料丛刊》(13卷)也未对“集部”进行收录。2007年,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丽江玉泉诗社内部编印过《丽江地方文化史料丛刊》5册单行本,简体横排、有注释。2014年,政协古城区委员会内部印刷了《清代、民国纳西族诗文集》(4集),收录12位诗人的别集,每部别集前有序文,简体横排、有注释。如此看来,古代纳西族诗文集仍然处于散落寰宇、无法窥见全貌的尴尬境地。可见,本课题研究弥补了系统整理与研究纳西族古代诗文集的空白。做前人未实现的整理工作,固然不会一帆风顺。课题组为找到诗集的底本和校勘本,先后到古城区图书馆、市博物院、云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等主要藏书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尽可能查找目前已知的诗文集。我们在古城区图书馆见到了20世纪60年代从省图书馆抄录的明、清纳西族诗文集,又从省图书馆查询到明代丽江木氏土司诗文集刻印本,成为整理和研究的底本。同时,课题组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中提供的线索,不断打听并实地探访,最终获得对补充诗集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如,余嘉华在《木氏土司与丽江》一书中提到“李一氓先生1964年收得《芝山云薖集选》,后附《啸月函诗选》”。根据这条消息,我们购得《一氓题跋》一书,知道了他当年收到诗集的基本情况。通过多方打听和查阅资料,方知他所收集的书籍捐给四川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那么,他将涉及丽江木氏土司诗选的书籍捐给了谁?捐到哪个图书馆?后来,经过课题总负责人徐希平教授多方打听,得知就在四川省图书馆。我们不厌其烦地跟踪、不断线索地寻访,最终找到《啸月函诗选》16页残片,补录25首,整部诗集收诗达到176首。又如,清代丽江著名画家、诗人王锡桐有遗著,书名说法不一。据说他的遗著曾刻印出版,在玉溪市华宁县图书馆出现过。课题组又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该书,甚至找到华宁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咨询,但他们都不知道有此书收藏。最终,通过图书馆系统,我们见到了该书的影印件,甚是欣慰。在着力本课题的路上,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一个个从失落到欣喜的体验,成为课题组不断深入研究的动力。本项目收集、整理的古代纳西族汉语诗文集重在让其面世,而研究工作则有待后来者深入开展。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