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龙应源流 千年历史

2025-02-23 13:40:38 阅读量8037 字数4326


龙应源流  千年历史


平  女(古城区)


白族语称玉龙县九河乡龙应村为“龙邑”,意为“龙的村子”。这个村子有多少年的历史?它潜藏着怎样不为后人所知的故事?

人们口耳相传:最早来这里开辟家园的是姚、李、张3姓,分居南登、宛登、北登、睅马登。南登多姚、张2姓,宛登多李姓,北登多姚姓,睅马登多史、王2姓。


以龙命名


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龙邑”与大理州云龙县的“诺邓”、保山市腾冲市的“俺宛登”同源,均与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益州郡“弄栋”相关。有史料记载,南诏时期将“弄栋”的白蛮迁往永昌等地。“弄栋”是“龙登”的隐语,“诺邓”是“龙登”的谐音,腾冲市和顺镇的李氏宗祠中至今仍有“龙登”2字。“龙邑”的龙王庙在“文革”期间也无人敢动其一砖一瓦。


姓氏考源


龙应村现有823户,3926人,有姚、李、张、史、王、杨6姓。探析各姓氏的源流,可窥见村子形成的历史。据考,玉龙县九河乡易之古村的姚氏、石头乡的姚氏、黎明乡的姚氏均由龙应村迁出去。

1.姚姓。姚氏源自唐武德四年(621年)蜀汉云南郡中设置姚州、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设置姚州都督府,治地在弄栋川(今楚雄州姚安县)。《姚州府志》载:“绥怀六诏,镇靖百蛮,羁縻十三州。”说明姚州是唐朝经营云南的总管机构。姚州因“此地多姚姓,姚亦为氐羌大姓”而得名。“氐羌大姓姚”源自十六国时期在西安建立后秦政权的姚氏,后秦姚氏则源自甘肃陇山,而陇山姚氏出自舜帝少子。


2.李姓。李姓是云南的第一姓,亦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姓,历史上称王、称帝者多达50多人,建立过多个王朝,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查,304年,氐人李特、李雄父子在成都建立过成汉政权,今成都仍有个地名叫“成汉”。云南李姓有多个源头,其中一支源于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陇西郡的士族,十六国时期,李暠于敦煌建立过西凉政权。其后裔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南宋郑樵《李氏源流》载:“言李者皆陇西。”唐朝皇帝自称出自陇西李氏,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龙应村的李氏是否源于陇西,史料难寻,但姚、李、张3姓人一起迁居至此是代代口耳相传至今的说法。

3.张姓。张姓亦是云南的大姓。据考古发现,距今2350年的大理州祥云县大波那铜棺的主人就是“白子国”国主。有关白子国的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109年,先祖果仁被汉武帝封为滇王,其后世龙祐那(果仁的第16代孙)在三国时期被诸葛亮赐姓张,置建宁国,统治南中地区。649年,果仁的17代孙张乐进求将白子国禅让给南诏细奴逻,此举标志着南诏的建立和发展。此时,白子国国主历经32代,云南白族张姓大多由此而来。唐樊绰的《蛮书》载:“弄栋蛮则白蛮苗裔也,本姚州弄栋部落,其地旧为褒州,尝有部落首领为刺史,有误杀司户者,为府城论罪,遂率家众北走,后分散在麽些(纳西族先民)侧,并剑共诸川悉有之,余部不去,当天宝中姚州刺史张亁(虔)陀守城拒战,陷死殆尽。”在此涉及两个事件,一是褒州刺史“率家众北走”,二是张亁(虔)陀“守城拒战,陷死殆尽”。前者年代不清,后者发生在750年。先人是因“误杀司户”“率家众北走”迁来,还是张虔陀事件“陷死殆尽”之幸存者被押送来拓荒,史实难找。推算下来,姚、李、张3姓至少在794年前已定居龙应村。

4.史姓。史家俗称“掸铁伙”,即“打铁人家”。据查,史姓最早进入云南的人是史万岁。597年,南宁州(今曲靖市)夷族首领爨阮起兵叛隋,隋文帝命史万岁率军征讨。史万岁率部经蜻蛉川、弄栋、大小勃弄进入南宁州,攻破爨阮后渡洱海转战千余里,破西南夷36部,爨阮请降。史万岁征洱海时驻叶榆(大理)喜洲,称喜洲为“史睑”,即史城。龙应的史姓是否与“史睑”有关,无从考证,但先于王家而来和世代铸铁是事实。有关“神川铁桥”的建造,史书和民间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由隋朝史万岁建造,有观点认为由南诏阁罗凤叛唐与吐蕃结好时期建造,有观点认为在唐仪凤三年(678年)由吐蕃王朝所建。不论哪种说法,在1000多年前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必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以铸铁工匠而论,绝非几个人所为。倘若南诏王攻打吐蕃时驻扎在龙应村属实,那么,奉南诏王之命断“神川铁桥”的史氏在毁桥后落籍龙应村是有可能的。

5.王姓。王姓居北登与睅马登之间,称“祀新邑”。“祀”,祭祀;“祀新邑”,祭祀的新村。众所周知,1244年,蒙古军经西昌、盐源南下,意欲迅猛攻取大理,大理国王段兴祥命大将高禾率9000名士兵在九河乡迎战。战斗十分惨烈,双方伤亡惨重,高禾英勇牺牲,蒙古军暂时退回北方。这便是大理抗击元蒙军的“九禾(河)之战”。此战获捷,击退蒙军,但双方伤亡惨重,段兴祥示告朝野哀悼亡士,就地收尸火葬。现存地名“万人冢”“斩蹬坡”、高禾塔、北方天王庙等,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马曜主编的《云南简史》记载:“宋王朝为了表彰他(高禾)的英勇,还特地派人来云南吊祭。”王姓为祭祀英烈忠魂迁居而来。“祀新邑”背后山坡是火葬场,后开辟成玉米地,掘出众多盛骨灰的坛坛罐罐。“新海邑”旁也有个火葬场,村民前几年仍拾得“公逾城”字样的砖块。追溯下去,王姓亦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大姓。


6.杨姓。杨姓在清朝时期从大理州剑川县到龙应村当私塾先生而落籍,散居于北龙应与史家坡,这有杨氏家谱为证:“戊寅(嘉庆二十三年,即1818年),祖杨时发去剑川西门故宅,舌耕丽界,开启龙邑孔孟儒之学,桃李茂盛,拓起文光远射。余暇之余,营贸易。嗣田园,至丙午(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建庄舍于龙邑。”据查,剑川西门杨家是书香门第、知名教育世家,祖上十几代都是读书人,还出过朝廷官员,门生中出过翰林,为此,门生还修过谢师牌坊,著名学者赵藩亦是杨家门生。追溯起来,杨姓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贵胄世家。929年,杨干贞改国号大义宁,年号兴圣。937年,段思平起兵反抗,杨干贞出逃,其后氏子孙隐居剑川。继续追溯,杨姓是氐羌的豪族大姓,早在魏晋南北朝建立过仇池政权,这一政权存在了300多年。


故事和传说


1.关于祖先的来历,既说他们早就居住于此,又说从“南京应天府”来。这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源于明朝打压当地少数民族,人们只得纷纷冒充是江南移民。由此以讹传讹,造成了有几千年历史的氐羌后裔各少数民族历史断代空白,民众“数典忘祖”。

2.奴役而来。辈辈口耳相传,说祖先起初被奴役而来,被人押送来此做苦力拓荒。那时的九河坝子满地沼泽、荆棘丛生、荒无人烟,先祖走了好几天路,一路上双手被反绑在背后,大小便时请求人家解开手,故称大小便为“解手”,龙应人也由此养成背着手走路的习惯,村名原称“奴邑”。

3.南诏王更名为“龙应”。南诏王征战吐蕃那一年,安营扎寨于“奴邑”,一天,水潭中突现一条巨龙腾空飞舞,老百姓见状欢呼“神灵保佑,龙王顺应”。说来真巧,南诏破袭吐蕃成功,南诏王高兴之余更名“奴邑”为“龙应”。这个村名沿用至今。


独有的称谓和隐语


龙应村的语言中,男性朋友间的称谓很多,诸如“伙计”“布舅”“布礽博”“布栋”等。“伙计”是普通朋友,朋友的爹妈或爹妈的朋友称“伙计爹”“伙计母”。“伙”是古代兵制,10人为一伙,同锅吃饭。此称谓透露了姚、李、张3姓的先人曾是“伙伴”“伙计”关系,经历过战争创伤和民族压迫,一同远道而来。“布舅”是熟悉的朋友之间的戏称,“布”即“他”,“布舅”即“他舅”。据查,陕南人也有称朋友为“舅老倌”的。“布礽博”意为大神爷爷,通常是尊称。“礽”,神;“博”,爷爷。“布栋”之“栋”或许潜藏着对“弄栋”的记忆。此外,龙应人常用一种3字隐语,隐藏重要信息,故意让外人难懂。如,喊人吃饭说“南乡北”。“南乡北”应该说“南乡北邑”,意为“南乡北村”,在此隐去“邑”,其实“邑”才是要表达的重要信息,因白族语用“邑”表示“咽”。


族群迁徙密码


龙应村的村民临终时,亲人要给他指路,大声叮嘱:“上面是马路,下面是牛路,您一定要记住走中间这条路,盘缠给您装上,您放心去吧。”这“马路”“牛路”“中间的路”,潜藏着族群的迁徙史。“马路”象征马背上的民族藏族,“牛路”象征农耕民族汉族,“中间的路”则象征游离于汉族、藏族之间的半牧半耕的民族氐羌。氐羌自古生活在甘、陕、川,因战争等因素由北向南迁徙,来到云南演变为多个少数民族,这是被史学家证实的。龙应人的语言、服饰等有明显的氐羌文化特征。


古汉语遗存


1949年前,龙应村会讲汉语者寥寥无几,能识文断字者凤毛麟角,尤其无一女子读书识字,语言中却夹杂着大量的古汉语。

以地名为例,南登、宛登、北登、睅马登之“登”,与历史上“氐”人一脉相承;山叫“屾”,按方位称“南屾”“北屾”;古栎木林箐叫“岣”,分“南登岣”和“北登岣”;“岣”山巅叫“冥岣巅”;数峰间的峡谷叫“嵕”;湖叫“浜”,分“南浜”“北浜”。水库叫“漰”,分“南登漰”“北登漰”;田坝叫“畿党”,按方位称“南党”“北党”“襟党”“迗党”;“商坪颠”透露出那里曾是做生意的地方,“斩蹬坡”回响着抗击蒙古军的足音。细品日常用语,大多如此。天是“汉”,地是“畿”,路是“途”,桥是“箍”,家是“厂登”,人是“㫃”,动物是“翟(狄)”,筷是“箸”,大碗、小碗称“丐子夿妞”,坛坛罐罐称“君子礽妞”,没办法称“莫奈何”、不整洁说“邋遢”、顺利说“顺巽”、感谢叫“难为颡頫”,走是“䢙”,睡是“寝”,砍是“斫”,挖是“剢”,切是“创”,好是“秀”,坏是“贕”等,不胜枚举。


祭天为大


老人传言,“龙邑子拜汉为菿”。“菿”,大。“汉”,天河。《诗·小雅·大东》云:“惟天有汉,监亦有光。”龙应村的子民以祭天为大,每年正月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据查,祭天起源于上古,周朝进一步完善,此后中原历代帝王自称天子,垄断了向天祭祀的权利。《礼记·王制》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而一个至今都不清楚自己族源的,甚至相传被奴役来的族群,却以“祭天为大”,其间肯定潜藏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

村名“登”是“氐”


氐人因居坻地得名,是被许多专家、学者认可的观点。坻,《辞海》中有两个义项;一为水中的小洲高地;二为山的倾斜面、侧坡。《范义田文集》载:“氐字之义,从《说文》为断崖之崩落,乃四川梯形‘盆地地质构造’之地理形势。”可知白族的村寨名“登”是由汉语“坻”而来。从村落聚居的地理位置看,龙应村的渊源与氐密不可分,而且,相传龙应人是最早到达九河乡开荒种地的族群,占有大片的山林、田地。

龙应村的源流有迹可循,堪称千年历史古村落。


片金沙江畔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