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再次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奋斗强音。站在“再出发”新征程上,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联合丽江市融媒体中心推出“西部之光·丽江篇章”专栏,将立足丽江、放眼全国,及时发布西部大开发最新政策要闻、展示丽江民营企业风采、挖掘各行各业优秀奋斗者,记录每一分耕耘的汗水、见证每一束创新发展的光芒,共同书写西部振兴路上的壮丽篇章,敬请关注!
走进纳西传统古村落邂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沙细乐”——
走进纳西族传统古村落长水村,在云杉环抱中,一缕青烟从四合院的瓦猫脊兽间袅袅升起。古色古香的庭院大门口,身穿“披星戴月”、羊皮马褂的纳西族主人带领全家唱着纳西歌谣,热情地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纳西族主人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游客们缓缓走进庭院,换上纳西服饰,开始了“做一天纳西人”的沉浸式体验。这是由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的理事单位丽江千年艺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一个沉浸式体验项目“做一天纳西人”。在这里,游客可以在女主人的指导下亲手做一个纳西喜饼,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用东巴文书写自己的名字,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沙细乐”悠扬的曲调中,沉浸在古老美妙的古典音乐中任思绪飞扬。
项目启动以来,已有逾万名游客通过深度解码,触摸到丽江文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阳光洒在鸟语花香的纳西小院里,勤劳善良的女主人纳西阿奶已经备好麦面、糖等材料。来自深圳的工程师王磊一家三口,正跟着女主人将玫瑰红糖馅裹进面团。“手掌要尽量轻柔,压得太重,就取不出来了。”纳西阿奶手里拿着百年雕花木模,边示范边提醒。当印着吉祥八宝图案的纳西喜饼坯子脱模时,10岁的小男孩惊喜地发现,一朵花儿印在了柔软的饼面上,“妈妈,快看!我会做饼子了。”

游客体验制作纳西喜饼。(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这种承载着记忆的传统面点,让游客在揉捏烘烤间触摸到纳西族独特的饮食文化。来自杭州的美食博主“尼达”特意延长行程,用视频记录下纳西喜饼的制作过程:“现代烘焙讲究精准计量,但纳西阿奶凭指尖温度掌控面团发酵,这种一脉相承的饮食智慧太珍贵了。” 
游客体验制作纳西喜饼。(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青瓦屋檐下,安置着一架古老的石磨。女主人拿来泡好的黄豆放进石磨眼,然后双手握紧手柄转动磨盘,乳白色的豆浆从两扇磨盘中间缓缓流出,周围的游客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着。
来自北京的退休教师李淑华自告奋勇上前体验,她专注地推着磨杆说:“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帮母亲磨豆腐的日子。纳西先民用点卤的技术,真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绝妙智慧。”
午后阳光斜照进百年老宅,一位老东巴在火塘边一笔一划地写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这个字的意思是‘男人’,头上戴帽;这个字的意思是‘女人’,头上戴花,是不是很像?”来自法国的游客边临摹边惊叹,“东巴文把纳西先民对世界的认知凝固成2000多个符号,比玛雅文字更富诗意。”在纳西火塘前,上海高中生张子轩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一把古老的射弩。“纳西人的祖先是羌人,我们的血液里就有狩猎的基因。”主人家笑着说。
当暮色染红雪山群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沙细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凛毅带着全家人准备了精彩的演出。
“白沙细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凛毅。(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演出就在和凛毅自家的院子里,乐队的成员就是他的家人。和凛毅出生在一个纳西族“白沙细乐”传承世家,父亲和茂根是20世纪50年代丽江“白沙细乐”的传谱者和锡典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和凛毅从小爱好音乐,耳濡目染,12岁就记住了“白沙细乐”的旋律和曲目,从那时开始向父亲学习竖笛演奏。
宾客聆听“白沙细乐”演奏。(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慢慢地,和凛毅掌握了“白沙细乐”全套曲调的演唱演奏,形成了鲜明的表演风格。20多年来,他带领白沙细乐民间乐队先后走进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音乐殿堂交流演出,到匈牙利、德国、斯洛伐克、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演出。他个人被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特聘为客座专家。近年来,他在自家小庭院办起了白沙细乐传承培训班。面对来到小院里的游客,和凛毅身穿羊皮马褂、头戴毡帽,微笑着用英、汉、纳西等三种语言主持,谈吐幽默诙谐,时不时把游客逗得哄堂大笑。而当“白沙细乐”优美的丝竹声响起,客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在乐声飘荡中感受着古典音乐的美妙。
宾客聆听“白沙细乐”演奏。(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
“三弦琴的泛音与笛音完美共鸣,这比任何音乐厅演出都震撼人心。”一位音乐老师说,在纳西庭院里听纳西族古老音乐,别有一番氛围感。夜幕降临时,篝火照亮了村落。游客们与乡亲们手挽手,在《阿丽哩》的笛声伴奏中欢快地打跳。“突然理解了东巴经里说的‘大地如鼓,人生如舞’。这种集体舞的向心力,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注脚。”一位来自台湾的作家感叹。
一位体验了“做一天纳西人”的游客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话:“今天,在古老的纳西族村落,我们找回了在城市丢失的集体记忆。纳西人用火塘、歌舞和经文守护的文化基因,或许正是现代人自我疗愈精神的良方。”
丽江究竟靠什么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又靠什么留住这些匆匆的脚步,我想,除了四季宜人的气候和如诗如画的风景,最重要的就是这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幅东巴绘画、一曲纳西古乐、一座百年村落、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纳西院落,都会在某个瞬间,直击你的灵魂,成为你爱上丽江的理由。当下,从旅游到文旅,一字之差揭示的是旅游业已经从观光游、度假游转型为深度游、体验游。游客追逐的不仅仅是风景,而是目的地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做一天纳西人”之所以得到众多体验者的盛赞,就是因为它准确地掌握了游客对体验感的需求,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原生态的纳西生活,融入纳西民俗中,情感和体验感均得到了满足。据统计,这个项目运行一年来,已带动周边形成民宿、餐饮、农产品采摘等产业链,也催生出纳西语研学、古乐编曲等新业态,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项目自身具备的可复制可推广性必将在丽江开启沉浸式体验文旅业态的新趋势。丽江境内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宛如一座宝藏,相信不久的将来,“做一天白族人”“做一天傈僳族人”等项目一定会遍地开花,迎接八方旅客前来体验。
记者/张小秋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