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境内居住有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居、拥有丰富多元民族文化的地方。
为做好丽江民族工作,丽江市政协始终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人民政协事业“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业绩,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丽江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外,一直以来市政协立足“丽江孕育文化、文化承载丽江”的实际,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为文化丽江建设建言资政、献计出力,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力繁荣民族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文化符号。
一部丽江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丽江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把丽江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更是未来发展的需要。
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蔡芝华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市政协机关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把握创建方向,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提升创建水平,发挥人民政协作用画出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凝心聚力、团结一心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华坪县通达乡丁王村
通达乡丁王村位于华坪县西部,村委会距乡政府25公里,距华坪县城50公里, 西面与宁蒗县接壤,是华坪县山区边界村寨。全村幅员面积55.21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2018年底共有520户,1936人, 全部为傈僳族。
作为云南省省级贫困村,丁王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8户,1191人,占总人口的61.51%。2015至2018年,丁王村累计实现脱贫283户,1150人,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41人,贫困发生率为2.12%。经过整乡推进和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丁王村实现了村组公路全硬化,家家户户安全饮水全保障,广播电视全覆盖,网络宽带已经覆盖村委会、学校和村卫生室,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① 模范个人树标杆,互帮互助带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二党小组组长丁友英带头在丁王村腊姑河修建8户特色民居经营傈僳族餐饮;产业支部书记丁付学领导支部党员和广大群众,在腊姑河村民小组种植大白菜860余亩,发展雪桃300亩。
在党员的引领示范和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许多群众都改变了冬季不种庄稼“地荒人闲、喝酒赌钱”的陋习,全村冬季种植冬早豌豆2000亩,直接增收400多万元;二是高标准评选上报了一批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严格按照带头致富、家庭和睦、文化传承、爱心奉献、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标准,通过村民代表推荐、村民大会投票、乡村两级联合考察等程序评选了8户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团结示范进步示范家庭”。
通过大力宣传示范户,充分发挥示范户在日常生活中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促进全村、全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全面开展;三是以文化为引领,发挥傈僳族文化传承人的作用。在省文化传承人蔡学珍的带领下,全村制作傈僳族服饰的达36人,在传承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② 特色村寨齐心建,焕然一新展新颜
在云南省民宗委的关心支持下,丁王村腊姑河被列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第一轮“十百千万工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建设项目。
整个项目建设,在立足丁王傈僳族传统文化、腊姑河水库、腊姑河传统村落、特色农产业发展等实际的基础上,结合腊姑河村庄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和傈僳族民族文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民居改造、民族文化展示、产业发展转型,实现了传统民居、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机衔接和统一。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现存傈僳特色古建筑、房屋(木楞房)的保护力度。在丁王村腊姑河建成8户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华坪县傈僳牧歌文化传承坊落地丁王村1组,丁王民族小学墙体也绘制了反映傈僳族风俗习惯及傈僳族发源迁徙的文化长廊,在丁王村委会内建成以“集传承民族文化、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华坪县傈僳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为功能的华坪县傈僳族文化展厅,搭建了反映傈僳族生活习俗为背景的乡村大舞台,5个小组活动场所覆盖全村村民。
③ 傈僳文化代代传,民族团结谱新曲
以傈僳族文化为媒介,寻求群众文化认同点和传承点,通过收集傈僳族文物,编写《通达乡傈僳语快速学习手册》,抓好傈僳族服饰制作、傈僳族山歌等非遗保护传承,让群众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信仰;二是以傈僳族歌舞激励群众奔小康。
充分发挥传统民族文化凝聚人心、劝人向善的作用,组织编排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建立民族民间人才培养关爱机制,引导支持民间艺人组建党建文艺宣传队,在向群众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将傈僳族文化发扬光大。积极与华坪县民族小学接洽,支部结对共建,在民族小学成立了40余人的傈僳族少儿艺术团,坚持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④ 矛盾纠纷主动化,凝聚人心促稳定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做到学法、懂法、用法、遵法、守法。
依托村法治大讲堂、道德讲堂、法律进乡村等活动,丰富宣传渠道,从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为群众讲述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实用的法律知识,同时通过现场解答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引导村民用合法合理的方式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做好民族地区的边界稳定。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① 抓党建,夯实民族工作的组织基础
选优配强骨干队伍:2016年,通过村“两委”换届,开展“能人治村”方略,将傈僳族致富带头人、群众热心人、威信较高、回村大学生等人员选进了村“两委”班子。引导腊姑河果蔬协会成立产业党支部1个,有致富能手15人;积极培养发展傈僳族党员,充分发挥傈僳文化传承人、傈僳族致富能手的作用,把傈僳文化传承人、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注重在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傈僳族群众中发展党员,把党员文化传承人和致富能手培养为村组干部。
② 抓宣传,铸牢民族工作的思想基础
利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支部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的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用民族语言开展宣传教育;用民族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③ 抓发展,强化民族工作的物质基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对项目资金统筹考虑,最大限度使资金集聚、项目配套,实行基础设施连片建设、产业连片开发、村容村貌连片整治,完成村组道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实施,切实解决了群众用水难、出行难的问题;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全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丁王村气候、土地、劳动力、水等优势,长抓花椒、核桃,短抓豌豆、烤烟,特抓返季节白菜、中草药、生态猪、生态羊等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产业,已形成“长、短、特”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增收。
④ 抓机制,固实和谐发展的社会基础
完善相关调解机制,建立并完善了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信访维稳应急机制;建立了丁王村调委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解员队伍;以维护村民利益为前提,以为民服务为准则,以平息事端为核心,以处理矛盾为根本,在调解纠纷时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法依法、有理说理,使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使村民生活安定健康,使村内和谐稳定;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扶贫帮困力度,提高傈僳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校园、进村组活动,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栏、建立文化长廊等多种方式,宣传傈僳族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节目制作:杨敏
新媒体编辑:李洪
编审:李霞 赵文立
终审:马湘 和红军
(发稿编辑:本台报道)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