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江上游流经云南丽江段的区域,与横断山脉、三江并流交叠的大江沿岸,有一个名为巨甸的乡镇,因其特殊地理环境、悠久历史沿革、富饶土地、多样民族风情,而被誉为镶嵌在金沙江畔的绚丽明珠。
特殊地理环境
丽江市玉龙县巨甸镇,位于金沙江畔,全镇镇区呈现“五河一江夹一坝,坝区、山区、半山区为一体”(五河:后箐河、古渡河、金河、阿乐河、德良河。一江:即金沙江。一坝:巨甸坝)的特殊地理特点。其中的巨甸坝子,幅员面积近6平方千米,是金沙江上下游五百千米内最大的坝子。坝区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呈现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特点,四季分明,且早晚温差明显,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的种植区;而山区、半山区区域,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种植作物也与坝区有明显分别,主要种植烤烟、中药材等。
多样民族风情
巨甸镇下辖8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2460人(不含集镇流动人口)。历史上,因地处战略要冲、茶马古道沿线,南来北往马帮商贾云集,使巨甸的民族构成有别于临近乡镇,纳西、藏、傈僳、普米、蒙古、白、彝、汉等民族在此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特殊的民族构成,多民族的世代交融,使得纳西族谷气调、纳西族勒巴舞、藏族勒巴舞、汉族江边调、汉族麒麟舞等多种传统民族文化形式一直在巨甸流传 。
悠久历史沿革
巨甸最早在隋唐时期即见诸于史书,作为一个历史沿革近千年的古镇,历史厚重。相传,远古时期,巨甸一带因虎跳峡区域山石堵塞金沙江,以致汪洋一片,纳西先民首领带领部落民众在巨甸木瓜山顶修建有“先人划船处”;隋将史万岁曾途径此地;蒙古大军自吐蕃沿江而下时,巨甸是兀良合台率领的西路军“元跨革囊”处;元朝时期,在巨甸设置巨津州一直延续至明末;三国时期,蜀汉政权诸葛亮大军征南蛮时,其部将曾经泸水到过巨甸,至今留下了“武侯”“箭剁落”等村落名;明朝时期文学大师徐渭的父亲徐鏓曾任巨津州知州;清朝改土归流前,丽江木氏土司曾将巨甸一带称为”花马国“;及至民国,称为“巨甸约”“巨甸里”。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的红十六师在巨甸余化达渡口渡过金沙江;1964年,驻守在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126团又创造了全团武装泅渡金沙江的壮举(记述两段历史的红军长征巨甸渡、126团烈士陵园现均已被列为丽江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中国成立后,方改称丽江五区,巨甸公社、巨甸镇至今。
富饶的土地
得益于低海拔、金沙江从全镇纵穿而过和横断山脉对季风的阻隔,天然的优良环境,让这里的作物相对出产较好,成为传统农业种植的富饶区。一直以来,巨甸就是丽江范围内有名的“鱼米之乡”,巨甸大米、巨甸面粉及巨甸稻田鱼,曾是物流交通不便年代丽江城区争相购买的稀罕物。
历史上,巨甸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迎来送往进藏进尼泊尔马帮商贾、随迁本地人口的同时,使生活在此的居民逐渐具有了经商习惯,巨甸村和拉市坝村“四方街”逐渐形成。
目前,巨甸集镇拥有800余户集镇商户的规模,已成为丽江市农村地区最繁华的乡镇集镇和丽江市西部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辐射带动着巨甸、塔城、鲁甸、黎明及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上江乡、金江镇等周边乡镇十余万人口。
巨甸的风光是多彩的,巨甸的风情是多样的。一年四季,时光流转,巨甸就像一幅喷绘在金沙江畔的天然油画走廊,不远,不近,不疾,不徐,就在这里。等着你!
通讯员/元晓斌
编辑/雷凤娇
责编/李铁成
新闻热线/0888—5122344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发稿编辑:雷凤姣)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