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这场新闻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2024-11-06 09:45:56 阅读量15377 字数6236


近年来,古城区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以改革激发经济“进”的活力、以改革推动旅游“新”的转型、以改革提升城市“优”的品质、以改革夯实农村“兴”的根基、以改革增进民生“实”的保障,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11月5日召开的丽江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古城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民营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等内容进行提问,古城区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古城区发展改革局、文化和旅游局、农业农村局等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在11月5日召开的丽江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古城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古城区政府主要领导、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丽江融媒记者 李琳 摄)


提问:古城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是如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的?

古城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志宏答记者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1456”战略发展目标,以古城区“1+6+1”改革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以助推“一城五区”6个目标定位顺利实现为核心、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保障)为切入点,扎实抓好古城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点燃“改革引擎”,为推动各方面工作全面起势、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改革保障。

一是坚持每年落实一批改革“硬任务”。紧跟中央和省委、市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部署,对标各级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各项改革方案,督促牵头单位及时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推动上级部署改革任务在古城区落地落实。树牢改革“一盘棋”思想,环环拧紧责任链条,对标区级《中共古城区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古城实践的实施意见》明确的8个领域36个方面133项改革任务,逐年选取一批改革任务纳入年度改革要点、台账,使改革梯次接续、有序推进,确保到2029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坚持每年推出一批自主“微改革”。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以问题为导向,顺应群众期盼,不断推出一批让群众可感可及的小切口“微改革”,提高改革精准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让改革味更浓、成色更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坚持每年优化一批改革“新机制”。持续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把省委、市委深改委关于《强化全链条推进改革落实等三个工作机制》的要求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到改革推进的全过程。在落实上级改革部署方面,做到改革方案应出尽出、改革措施应推尽推,紧跟上级步伐,不掉队。在推动改革台账任务落实方面,落实“月度梳理、季度通报、年度汇总”协调机制,加强对账检查、动态监测,实时掌握改革任务进度情况。

四是坚持每年讲好一批改革“好故事”。紧紧围绕各级重点改革任务,强化改革成果总结提炼,积极谋划古城改革品牌,讲好古城改革故事、宣传古城改革典型、传递古城改革声音,营造更加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


提问: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变化。古城区如何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建立权责统一的执法机制,从源头上破解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机制性瓶颈,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规范高效运行?

古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许磊答记者问:古城区把“一支队伍管执法”作为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全面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为着力破解“看得见、管不着”的执法瓶颈,古城区聚焦职责怎么定、事权如何划、效果如何巩固三个重点,通过清单化准入、模式化管理、制度化保障,扎实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份清单”明权责。聚焦基层治理过程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依托乡(镇、街道)明责扩权赋能工作,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在精准赋权基础上对赋权清单进行动态调整。以需求为导向精准赋权,围绕基层实用、管用、常用标准,梳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执法事项,统一赋予街道部分区级行政职权事项17项。在此基础上,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最突出、最普遍问题,印发《古城区城市精细化管理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方案》(试行),以“委托+协同”执法方式,赋予街道31项行政职权事项及25项巡查巡检事项,有效破解基层权责不等、有责无权的瓶颈。

“一支队伍”强执法。着眼基层执法力量薄弱问题,统筹部门执法力量,做到“三个到位”,确保赋权事项接得住、管得好。人员下沉到位,对城区范围内的5个街道,按照“8+N”模式配优配强执法力量,“8”即乡(镇、街道)明责、扩权、赋能改革核定的8名执法队编制,“N”即整合区综合执法局等区直部门204名执法力量下沉街道一线。明确下沉人员的管理、考核及辅助执法人员招录、解聘等统一由街道负责。同时,完成36名党员党组织关系及76名工会会员关系转接工作,将下沉人员所有经费统一划转至各街道,做到使用权和管理权统一。依托“古城e网通”App,搭建“一支队伍管执法”功能板块,建立问题排查——智能上报——中心调度——部门处置——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机制,提高了案件处置质效,辅助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以信息化手段持续提升“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效能, 截至目前共通过平台上报事件282470件,已办结275302件,办结率97.5%,其中办理一般行政处罚案件409件,未办结事件开展持续稳控跟进,多方式持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古城区将继续探索完善“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践行“执法为民服务”的理念,创新“执法+服务”的工作模式,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效能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让基层执法更加高效便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提问:古城区作为丽江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做法是什么?



古城区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洪建忠答记者问:古城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古城效率、古城服务、古城诚信”的营商环境品牌。

一是不断提升办事效率。始终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务诚信的重要抓手,实现企业和办事群众办证只进“一扇门”,一律不再增设审批环节和流程,特别是办理建筑许可、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等项目审批时限达到了全市最优。“3天办结”事项超过401项,网上办结率达100%,不动产转移登记和抵押登记合并办理,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市场主体登记时间压缩到0.5个工作日,有效实现了“减流程、减环节、减时限”的总体目标。

二、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求出发,围绕“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能、提升群众满意度”,在持续开展“政务服务好不好?企业和群众说了算”、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局长陪您办”等活动外,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重大项目审批“阳关行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和“局长坐诊接诉”等涉及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事项特色服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期将围绕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出台《古城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不断壮大小微经济规模,不断增强小微企业活力。

三、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体系。我们坚持持续完善全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梳理排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通过对营商环境条例的宣传和督导,全面执行公平性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查,确保政府部门依法依规开展行政行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不断提高政府法治化水平。


提问:古城区是如何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效如何?


古城区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洪建忠答记者问:

一是持续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古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占全区社会经济总量的70%。古城区把民营经济作为抓市场抓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综合分析,不断健全民营经济形势监测指标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持续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通道,及时回应企业关切,针对共性研究形成可落地、能见效的政策举措,促进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我们锚定打造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目标,按照“一园多区、园中园”“一核多点”发展思路,全力推动金山高新区内11个“园中园”和金山高新区外7个特色产业发展聚集区转型升级,积极为民营经济搭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产业园区按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支持成长企业发展,夯实了古城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底座支撑。

三是着力发展多元化经济。采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协会配合、企业参与”的对外推介模式,着力发展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建材、商贸物流、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产业。目前,古城区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总量达 7.4万户,增长5355户,其中私营企业1.5万户,同比增长16%。全区新设立民营经济市场主体0.53万户,同比增长2.7 %,其中私营企业新设立2320户,同比增长14%。


提问:结合丽江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目标,古城区有什么谋划和具体措施?



古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国璋答记者问:古城区作为丽江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经过“十五”期间的打牢基础和“十一五”到“十四五”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古城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2023年,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5.3%。2023年,古城区接待游客4350.4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3%;实现旅游收入971.08亿元,同比增长111.34%。2024年1—9月古城区共接待国内游客3916.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9%;旅游总花费794.64亿元,同比增长1.43%。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高位引领,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结合古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在文化内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供给、游客服务提升、新业态打造等方面突出重点,以提升游客游览体验为核心,突出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让“舍不得的丽江”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实践。

二是着力构建“一城、两环、三带、四景、多点、N线”的全域旅游新体系。保护好古城这个核心,守住丽江古城文脉,利用好智慧化平台和活化利用32个文化院落,推动遗产文化的传承、保护、展示,让游客游览古城有新选择;建设两个环线,推进北部乡村旅游环线和东部茶马古道环线的串联开发,让徒步旅游和休闲露营有新选择;开发三个区域,持续打造束河西山旅居主题乡愁带、开南四季花开乡愁带、七河漾弓江田园风光乡愁带,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风光围绕古城,让旅居度假有新选择;推动多点转型升级,推动束河古镇、黑龙潭、观音峡等传统景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普济村、向阳村等微景点建设开发运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用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游览体验,让深入体验丽江魅力有新选择。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我们将培育更多好吃、好玩、好住的新业态,满足大众旅游形势下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围绕“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音乐”“旅游+旅拍”“旅游+沉浸式”城市旅游等7个方面培育新业态。通过“企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方式,研发一批针对性农文旅伴手礼,积极培育、引进第三方文创产品研发团队,站在游客的角度,打造一批跟得上市场、满足得了游客需求的产品,形成古城区特色伴手礼集群品牌。比如结合森林防火通道项目、体育赛事活动,推出“体育游”产品;结合目前旅游市场实际情况,推出一批“半日游”“一日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旅游产品;支持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大力培植游客喜爱、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农特产品和风味小吃等。

四是强化品牌推介,打造具有丽江辨识度的文旅品牌。把“业态”变“IP”,把“IP”变品牌,把“品牌”变“效益”,持续做好宣传、推介、营销,提升古城旅游的辨识度。以“20度的丽江”为统领,持续打造夏季清凉主题、冬季暖阳主题的IP新形象,用“跟着礼物品风情”“跟着音乐享时光”“跟着活动探民俗”“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阳光慢生活”等,把古城的故事讲好讲透,努力把古城的好文化、好生活、好体验变成“爆款IP”。

同时,我们还将在创新景区、业态、旅游行业管理,做强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范旅游行业,推进智慧旅游,提高旅游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全面稳步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提问: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古城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古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峰答记者问:古城区农业人口9.1万人,截至目前脱贫人口526户1798人,监测对象147户484人。古城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多数集中在发展条件受限的地方。促进这类人员增收,古城区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2023年至2025年每年投入不低于800万元衔接资金继续实施农村入户道路硬化工程,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绿美村庄”等项目建设。2023年,大东乡、文化街道率先实施全区试点工程,安排衔接资金930.2万元实施入户道路硬化28.57公里;2024年,投入资金868.42万元实施入户道路硬化28.63千米,主要涉及金安镇、大东乡、七河镇、文化街道。

二是抓实防返贫监测帮扶。聚焦重点人口(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农村低保户、农村特困户、低保边缘户;持证残疾人;刚性支出较大户;因灾户),强化动态监测和分析,应纳尽纳、应退尽退。纳入监测对象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及时制定调整“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开展帮扶成效评议和研判,动态补齐短板弱项。2024年,系统内监测帮扶人员落实帮扶措施5912条。

三是抓实产业。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衔接资金用于发展“一乡一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文化土鸡、大东肉牛、金安黑山羊、开南菊花、七河魔芋、种薯等产业增收项目。

四是抓实就业增收。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工作。今年全区脱贫劳动力已外出务工1224人,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共完成260人次脱贫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开发脱贫户及监测户乡村公益性岗位302名,确保弱劳力和无法外出务工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五是抓实政策性转移收入及时兑付。及时发放各项涉农补贴资金;适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2024年A类补助水平达到540元/人/月,B类补助水平达到415元/人/月,C类补助水平不低于350元/人/月。

六是抓实金融帮扶。实现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截至目前,古城区贷款存量138户584.48万元。

七是抓实消费帮扶。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截至目前,农副产品消费帮扶金额达217.78506万元。

八是抓实内生动力提升。开展扶志扶智教育,丰富技能培训方式,提高低收入人口自主增收能力。


记者/李 琳

责编/和润黄

二审/和晓华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