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今的粮食存储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城区七河粮点,我们得以窥见20世纪粮食存储的原始风貌,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式粮仓,见证了丽江的农业生产变化。今天,我们从七河粮点的沧桑岁月,走进现代粮仓的科技世界,探寻粮食存储技术的变迁。
七河粮点苏式仓。 (丽江融媒记者 罗蓉 摄)
七河粮点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彼时丽江地区农业生产逐步发展,为解决粮食存储与调配问题,粮点应运而生。它不仅是粮食储备的关键枢纽,更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桥梁。粮点总占地面积25亩,内部分布着数十个苏式粮仓。其中,瓦屋面苏式仓7个,地下苏式仓3个,总库容高达4600吨。这些粮仓不仅结构坚固、保温隔热性能优良,而且防潮性能卓越,为粮食的长期储存提供了有力保障。
瓦屋面苏式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而地下苏式仓则更加神秘莫测。古城区粮油收储有限公司仓管员张正说:“粮仓高度12米,储存量为500吨。地下仓的优势是气密性好,是低温仓库,对粮食的保管有一定的好处,它的不足就是要防潮。我们检查的时候,只能从洞口搭一把梯子,身上拴安全绳入仓检查。”
七河粮点地下仓内部。(丽江融媒记者 罗蓉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粮食存储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2003年3月,丽江撤地设市,同年11月,原七河粮油收储公司合并到古城区粮油收储公司,开启了粮食存储技术的新篇章。公司不仅继承了七河粮点的优良传统,更在粮食存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古城区粮油收储有限公司粮食储备库。 (丽江融媒记者 罗蓉 摄)
“粮食收储是首先要制定粮食轮换计划,需向有关部门申请批复。”仓管员赵晓东详细介绍了现代粮食存储的流程,“每一批次粮食出入都要经过云南省粮食交易平台,确保公平公正。粮食到达库区后,必须经过称重、质检等严格程序,逐步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为了确保粮食的质量和安全,公司还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对入库粮食进行再次检验。这些粮食在经历了一系列严格的检验程序后,最终成为储备粮。
来到粮食储备库,记者看到测温电缆、温湿度传感器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它们实时监测着粮仓内的环境变化,确保存放的粮食安全。此外,工作人员还需定期进行检测,以确保粮食的质量。赵晓东指着仪器上的数据说道:“我们正在对储存的稻谷进行水分检测。水分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水分高了粮食会产生霉变,还会生虫。我们每三天检测一次,确保它们在安全范围内。现在测出它的水分为13.8%,在粮食的安全范围内。”
仓管员检测粮食水分。(丽江融媒记者 罗蓉 摄)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起,公司对粮库进行了多次升级改造。如今,库区和仓内已经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布置了粮情监测点和微型气象站,进行实时监测。这些现代化设备的引入,不仅大幅提升了粮食存储的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更让工作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这是我们粮库的一个综合控制柜,它主要采集粮温等数据。仓管员在进行巡仓之后,会结合智能化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粮温比较高的点,他们就会再到仓内进行实地抽样检查,看发热部分是否有生虫或者别的情况。”公司仓储部科长和赟向记者介绍。
仓管员检查成品粮。(丽江融媒记者 和宝其摄)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据了解,古城区粮油收储有限公司承担着市、区两级政府储备粮的重任,深知责任重大,通过安全、智慧、绿色、美丽和廉洁5个方面,全力保障粮食储备安全。“公司持续推进流程化、标准化、精准化、现代化四化建设。公司严格制度管理,严格责任落实,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粮食稳定,储得好、调得快、用得上,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和赟说。
记者/罗 蓉 和宝其
责编/和润黄
二审/李映芳
终审/和丽星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