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丽江】江畔小山村

2025-03-30 12:09:00 阅读量5719 字数3413



江畔小山村


张信(古城区)



我的家乡在玉龙县巨甸镇,这里山美水美,适宜人类居住,还是鱼米之乡。

金沙江两岸有很多小山村,村民有藏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汉族。虽然民族众多,但大家能够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共享资源。

从迪庆州到丽江市的金沙江两岸,雪山耸立、森林茂盛、草场众多、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蚕豆、油菜等为主。高山牧场适合养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经济作物有核桃、漆树、苹果、梨、桃、李等。这一带属云岭山脉的核心区,森林资源丰富,生长着漫山遍野的云杉、冷杉、云南松、大树杜鹃、栗树等。这一带还是著名的“云药之乡”,玉龙县鲁甸乡生产的滇重楼、当归、木香、红豆杉、丹参、黄芪等中药材驰名海内外。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纳西族先民联合金沙江两岸各族兄弟,用先进的冶铁和架桥技术,选择在江面狭窄、江水平缓的塔城关架设了铁索桥。

塔城关铁索桥建成后成为往来云南和西藏的交通枢纽,使茶马古道上的贸易更加繁荣、物资运输更为便利。塔城、巨甸、石鼓一带也成为茶马互市的繁荣之地。西藏、四川的骏马、牦牛、山珍、药材、皮货源源不断运到云南,再运销内地。云南的茶叶和铁器、四川的丝绸,通过塔城关铁索桥大量运往西藏,再转销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塔城关铁索桥还是藏文化、纳西文化、汉文化的交流纽带。茶马互市的繁荣推动了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了商品的文化内涵。藏文化、纳西文化、汉文化的交流交融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加快了经济发展,书写了金沙江两岸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历史。



从我家门前流过的那条清澈透亮的小河,东拐西绕六七公里后缓缓进入巨甸坝子,最后从坝子东边流入金沙江。我们去上学、赶集时走过的那些木板桥、石拱桥至今印象深刻。河两岸是层层梯田,从河畔一直连到两边的山脚,在梯田和山麓中央,隔二三里路就有一个村庄。一栋栋青石黑瓦的二层木楼,围成一座座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这些风格独特的院子组成了一个个村庄。

古都办事处有10个村庄,一个个村庄就是一幅幅美景,明珠一样镶嵌在河两岸。18岁参加工作后,我曾走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曾到过欧洲、东南亚多个国家,走的地方越多,越觉得我的家乡最美丽、最富饶、最宜居。

金沙江两岸山美水美,藏、普米、纳西、傈僳等少数民族居民勤劳勇敢、朴实忠厚。大自然给他们提供了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理想家园。

金沙江畔的小山村普通、简单。但在这些山村中,各族人民创造并传承着丰富多彩的边疆民族文化。

金沙江。


兴旺于唐朝的滇藏茶马古道,1000多年中在这里书写过滇藏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辉煌。

在那个以骡马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年代,这里的每个小山村都有成群结队的骡马。金沙江畔的茶马古道上,每天都有成百成千的马帮走过,马铃声和着马锅头唱的山歌洒向江面、回荡在山岗。一匹匹骡马驮着无数的茶叶、药材、丝绸、皮货、白银在这里穿梭。千里茶马古道上的辛酸和眼泪,只有家门口的藏獒、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能够看到。

我的父亲、外公都当过赶马人,跟随马帮渡过金沙江、澜沧江,送茶叶、丝绸到拉萨。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听过他们赶马帮进西藏的故事:马帮进西藏,来回要走6个月,一路困难重重,特别是在挑战身体极限的翻越五六座大雪山时,关键时刻只有拉着马尾巴一步步前行。沿途都能看到摔下山崖的骡马尸体,以及冻死在雪坑里的赶马人。

父亲曾经含着泪讲过,他的大哥从丽江城区赶马回巨甸,走过金沙支流石鼓冲江河的铁索桥时,被土匪用枪打落江中,亲戚朋友在石鼓上下几十里的江面上找了3天3夜还是没有找到他。赶马人进西藏的路上,经常遇到土匪抢劫,货物丢失了要赶马人赔偿,但赶马人的生死没人管。茶马古道满是赶马人的汗水和血泪。

我的家乡最辉煌的一页在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石鼓到巨甸的6个渡口抢渡金沙江,沿岸各族群众纷纷为红军带路、找船、划船,帮助红军胜利渡江后北上抗日。



家乡附近的金沙江沿岸200多公里,我都曾徒步经过。

到迪庆州维西县塔城乡启别村的舅舅家拜年,要从家往上步行40多公里;到位于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的原丽江县第四中学,每次开学我都从家步行2天去学校报到;1965年秋,我考上丽江第一中学,父母请赶马人一路照顾我,我们步行4天才到丽江城区。很多次,晚上我在沿江村子借宿,每一户人家都对走路而来的学生非常热情。主人烧好一大锅热水让我们泡脚的温暖,至今仍历历在目,并温暖了我的一生。

我在原丽江县第四中学读书时,吃的粮食从生产队分来,父亲借了两匹马,驮着定量粮走了2天把我们送到学校。

第一次出远门,我就走了2天山路,磨烂了2双草鞋,脚上磨出6个血泡。父亲在学校休息了一天,第二天返回时,再三叮嘱我一定要争气,一定要刻苦学习。我向父亲保证,一定发奋苦读,争取好成绩。期末考试,我取得年级前三名的好成绩,成绩通知书送到家时,父母比我还高兴。假期,我跟随母亲上山找山货,找到的各种山珍用细竹条串起来晒干,然后卖到供销社赚取每年的学费、伙食费。

我考上初中时,大哥正在读初三,父母亲虽然很高兴,但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确实增加了家庭负担。离家时看到父母沉重的脸色,我的心里也高兴不起来。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路过二伯家门口时,张惟哥在路边等着我们,向我们表示祝贺,然后,从上衣口袋掏出几张面额5角的钱塞到我哥的衣袋里。他的深情厚意和殷切嘱咐对我的鼓励很大。

山村。


走过河上的大木桥,踏上去石鼓的公路,回望生我养我的村庄,正准备大步向前时,忽然看到村口跑出一个人,一边招手一边喊我们等等。原来是村东边的张家二大妈,她和我母亲一起在生产队饲养场喂猪,为人正直、快言快语。来到我们身旁,她说:“你们兄弟俩今天要去上学,两个人都上初中,你们的父母十分不容易,但他们从不叫苦。”一边说一边解下头上的围巾翻看,好像在找什么却没找到,最后从怀里的烟袋里拿出叠成几叠的纸币。她用手抖了抖,用衣袖抹平,是3元钱。她双手递给我,说拿去做学费,要好好读书。我恭敬地接住这3元钱,上面还留有二大妈的体温。我把钱收进贴身的衣袋,向二大妈鞠躬,连声感谢,热泪在眼中打转。

困难年代,各家各户的生活都很难自保,我一个月伙食费才2元,家里十分清贫的二大妈却能够给我们3元钱,多么不容易。那3元钱上存留的体温温暖了我的一生,时刻鞭策我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社会。我也用这种方式去温暖需要帮助的困难的亲戚、朋友。

初一有两个班、100多名学生。那3年过得十分困难,主要是缺钱、缺粮。3年中,有一半同学中途退学。初二下学期开学2个月后,我因交不起伙食费走了2天回家告诉父母:“家中太困难了,我不想读书了,回来参加劳动。”父母对我又骂又打,很快借到钱逼我回学校,并鼓励我读完初中还要下决心考上高中。

后来我考上高中,那是父母含辛茹苦,吃了别人几倍的苦、受了别人几倍的气,逼着我、推着我、支撑着我一定要争气的结果。当时,农村儿女只有读书一条路才有可能离开金沙江畔的小山村。

到初三下学期,我才吃到饱饭,而且,一个星期可以吃到两次肉。

原丽江县第四中学坐落在石鼓麻子沟村山脚,金沙江是学校门前最美丽的风景。站在学校门口,长江第一湾的大美景色尽收眼底。

长江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的一小股晶莹的山泉开始,一路千回百转、容纳千百条河流,汇聚成金沙江在横断山中横冲直撞、一路向南,和怒江、澜沧江同行约2000公里。到了石鼓突然掉头北上,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中间的虎跳峡冲出,最终流入东海。长江横穿祖国多个省份,养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条大河、母亲河。长江第一湾真可谓“伟大的转折”。

长江第一湾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志向。麻子沟村因四中而闻名,而四中也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记得初三最后一学期开学不久,著名画家周霖先生来到学校,并受邀给全校师生讲话。周霖先生游遍大江南北,后来在昆明、北京、上海举办过个人画展,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他还为人民大会堂创作过大型壁画《金沙江畔云崖暖》《玉璧金川》。在学校广场上,师生聆听周霖先生的讲话,至今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你们就像春风中飞翔的乳燕,忙飞乳燕乘东风。”以后的几十年中,每次路过石鼓,我都会默默念起范仲淹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