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当前,为基层减负增能已经成为激发基层活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之举。我们必须要做好这道“加减题”,从技术、考核、制度等方面再发力,真正让基层干部卸下“有形之负”、扛起“无形之责”,在实干中书写时代答卷。
减“指尖之累”,以“数字赋能”重构基层治理逻辑。技术赋能原本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手段,但有些地方将数字化转型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把业务搬到线上”,并不能有效减少基层人力成本,反而增加了“填表式运动”“系统二传手”等新型负担,使信息化手段的便利性成为了加剧“留痕竞赛”的“幕后推手”,不断滋生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而要破除“指尖之累”,关键就在于“拨乱反正”,让数字化技术回归到辅助参与基层治理的位置上来。要以技术赋能深化跨部门协同治理,通过强制性的数据开放标准与共享接口规范,破除部门间的“数据主权”观念,在基层构建数字治理共同体,逐步消解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
减“无效内卷”,以“有效考核”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形式主义痼疾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把本该以实际成效为导向的考核指标异化成赚取政绩的工具,“一刀切式”的工作任务量化和层层分解的数字化目标,让考核看似精细,实则过滤掉了真正让群众满意的实事,让有些干部在“无效内卷”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因此,要及时为考核指标“瘦身减负”,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在基层逐步形成实干为要的良好氛围。探索推广“无感考核”,把考核的“唯结果论”转变为对基层工作过程的深入了解,经常走进基层听听干部的心声、看看群众的满意度,用实际成效代替天花乱坠的数据和台账。要精准设置核心的考核指标,不搞“面面俱到”的考核,让关键性考核指标引领全盘工作,突破“无效内卷”的困局。
减“权责不符”,以“制度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基层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是权责模糊,“属地管理”“一票否决”等机制把责任层层下压到基层,但权力和资源未同步下沉,让基层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之中。“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的现状,再加上群众诉求的日益多元化,致使基层治理事务呈几何级增长。中央此前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要“规范明晰基层权责”,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要将基层工作职责和服务事项,结合地方实际分解细化为清单,编制清晰的操作流程,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基层治理模式。要赋予基层部门更大的资源使用权和指挥协调权,参考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治理逻辑,推动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让基层治理更加顺畅高效。(李维媛)
来源/七彩云端
责编/王君霞
二审/李 桥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