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声漫过青石阶,风铃声摇碎丽江的晨雾,东巴谷傈僳山寨的一天,在傈僳儿女的歌声里苏醒。
傈僳儿女热情欢迎游客到东巴谷傈僳山寨做客。(丽江融媒记者 杨超 摄)
△点击收听音频
阿石才熟知傈僳族传统葫芦笙打跳曲的曲类、曲牌和曲目,能全面吹奏传统经典曲目并领舞娱众。在傈僳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保护传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传授的学生、徒弟就有七十余众,在傈僳族地区广泛享有芦笙王、情歌王子的美誉。如今他是这个山寨里的灵魂人物,不论是演出还是调动气氛都少不他的身影。
阿石才与游客分享文化传承故事。(丽江融媒记者 杨超 摄)
寨前空地上,寒光闪烁的刀梯引得游客屏息围观。阿石才扬手指向锋利刀刃,声音清亮:“这刀,是真利!”话音未落,傈僳小伙赤脚踩上刀梯,脚掌与锋刃相触的瞬间,掌声炸开在山寨上空——这不仅是勇气的试炼,更是大山儿女向世界诉说千年传承的独特语言。
“上刀山”表演。(丽江融媒记者 杨超 摄)
打跳场上,葫芦笙的乐浪裹挟着欢笑。游客们甩动酸麻的手臂,笑着喊“好累却好快乐”,阿石才的眼神亮得像火塘:“这是我们傈僳族的快乐,要让更多人听见看见并参与进来。”他摩挲着心爱的葫芦笙,讲述它如何从火塘边的私语,变成登上国际舞台的天籁。
傈僳儿女与游客载歌载舞。(丽江融媒记者 杨超 摄)
“我小时候,站在山头望着远方,做梦都想去天安门,可没机会读书。”阿石才轻轻抚摸着葫芦笙,眼神里既有遗憾又充满希望,“但现在这些有梦的年轻人,一定要走出去!”他将傈僳古歌的韵味、传统乐器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们。
葫芦笙表演。(丽江融媒记者 杨超 摄)
当这些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年轻人,带着民族文化站在更大的舞台上,那些古老的文化密码,便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蓬勃生长。
阿石才与游客分享东巴谷傈僳山寨的故事。(丽江融媒记者 杨超 摄)
“下火海”的炭火映红游客的惊叹,阿石才的声音穿透热浪:“傈僳文化就是要这样,烫得人心里发颤!”
“下火海”表演。(丽江融媒记者 杨超 摄)
这些年,阿石才不止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用葫芦笙的旋律编织文化的纽带。如今,他更期待民族语言和音乐能获得更多关注,让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握得更稳。
阿石才与游客合影留念。(丽江融媒记者 杨超 摄)
当告别的歌声在暮色中流淌,阿石才望着山寨的袅袅炊烟。这个让客人欢笑又落泪的地方,正随着年轻人的脚步焕发新生。大山的心跳,不再只回荡在云岭深处,而是化作文化传承的鼓点,敲响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编辑/杨超
责编/李婧
终审/赵文立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