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惊喜!永胜这个流传800年的手艺上央视了!时长35分钟!

2019-01-10 17:41:53 阅读量49851 字数1989



在丽江永胜,掐丝珐琅银器,无论作为实用器还是工艺品,800年来,流传海内外,深受人们追捧。这项对匠人要求极高、工艺极繁的手艺活,目前仍在永胜流传。



谭志平,永胜县三川镇金官村人。珐琅银器制作艺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氏家族作为曾经的皇室御用工匠家族,是至今为止中国唯一完整掌握宫廷古法烧制技艺的传承家族。


1月9日,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播出题为《彩云之蓝》专题节目,用时长35分钟来讲述这位珐琅银器制作大师。



&tiny=0&auto=0" allowfullscreen>



10来岁学制作技艺,银汁烧焦手指,为了祖传家业咬牙坚持


从小耳濡目染,对血液里流淌着制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的谭志平来说,继承和发扬这项家族事业是使命,也是嘱托。



14岁那年,谭志平开始接触滚烫的银汁和绚烂的珐琅。在无数个幽静的三川小镇的深夜,在爷爷谭崇径、伯父谭继成、父亲谭继康的指导下,谭志平一步步接近了这种让银子与珐琅魔法一样完美结合的神秘面纱。


压模、制坯、造型、焊接、掐丝、上琅、烤琅、洗亮,少年谭志平大胆尝试,虚心求教,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将石英、云石、硼砂、氟化物等釉料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状,按不同的物料晶格,在800℃至870℃之间烧熔。因为过于专注,流溢的银汁时常烫焦手指。



当村里的青年都外出打工进入城市,谭志平知道自己肩负着家族的希望,不能让祖业失传,他坚持下来,潜心技艺,这些每天无数次面对的银汁和珐琅,敲敲打打的单调声和悠长静谧的时光,是他生活的全部。


“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技艺不能断”。父亲的话,总在谭志平耳畔回响,谆谆教诲,不敢懈怠。


“作为一个工匠,不仅要用手,用脑,更要用心。”


八百年间,永胜的珐琅工艺,开枝散叶,从云南传到了北京,最近这几十年却日渐式微。永胜谭氏,五代从事珐琅银器的制造,如今掌握着这门手艺的人是谭志平。



器物如人,制器如做人。匠人倾注了多少心血,在器物上会如实反映。器物的灵魂,也全在匠人心中。几十年如一日,谭志平从未喊累喊倦。当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展现在眼前,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作为一个工匠,不仅要用手,用脑,更要用心。”谭志平如是说。



在谭家几代人的努力下,掐丝珐琅彩银器制作工艺于2009年入选中国云南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谭志平表示,制作珐琅银器,最关键有三个步骤:掐丝、上染、烧制。尤其是后面的烧制,是看不到的,经过里面的高温,一次又一次的温度差别,出来的色彩也不一样。这就是古法技艺的神奇之处!


大胆创新技艺,创建传承基地,全力保护非物质文遗产


今天上午,记者采访了谭志平,他正在为修建珐琅银器传承基地奔波忙碌着,因资金短缺,工程进展缓慢。谭志平表示,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他的专题报道后,“今天就有很多人打来电话,表示要跟着我学制作珐琅银器,我都应允了,这是好事,优秀的非遗文化就应该由大众来传承。”



因技术、机器、思潮的进步,当代的掐丝珐琅彩银器工艺可以大胆创新,向更高层次提高银器的观赏实用和收藏价值。谭志平与时俱进,创新了不少新的大件的作品,深受消费者喜欢。


“现在我有三个徒弟长年跟我学习制作珐琅银器,他们已经能够单独制作小件作品了。”谭志平说。每年,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都要前往永胜,跟谭志平学习。



第一代传承人谭其会( 1888年5月出生)传谭崇经(1919年11月出生),谭崇经传第三代传承人谭继成(1943年8月出生)、谭继康( 1954年11月出生)。二人传授给第四代传承人谭志平(1976年10月出生)。


因珐琅银器制作工期长,工序复杂,投入大,在市场上很难获得收益。为了维持珐琅银器制作的正常运转,谭志平还做手工银器和珠宝,以此来填补空缺,来保障珐琅银器非遗文化。


记者了解到,谭志平已经入驻束河工匠街,在新大街也有传承、经营分店。市场是检验工艺的试金石,同时也是保证非遗文化活力和动力的基础。非遗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谭志平走在了前列。


知识延伸:


珐琅是将石英、云石、硼砂、氟化物等釉料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状,按不同的物料晶格,在800℃至870℃之间烧熔。在此过程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用金属离子特有的颜色使珐琅釉着色。珐琅既有玉的温润、又有珠宝的光辉、骨瓷的细致,材质历久弥新、不会氧化褪色。 “掐丝珐琅彩”是银器的一个种类,俗称珐琅银器。珐琅银器起源于蒙古,最早是蒙古族的工艺。公元1280年,忽必烈率兵攻打大理,带来了珐琅工匠。于是珐琅流传到云南,当时据说传到傈僳族中,后又传到了汉族人中。到了明末清初时,珐琅工艺开始有了明显的发展。丽江市永胜县珐琅银器的加工制作,主要流传于永胜县永北镇和金官镇(今三川镇)的汉族中,珐琅银器早在明清时期就行销云南省内外,出口东南亚一些国家。


滑动看图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记者:东巴夫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