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称“世界文化遗产日”),有关文化遗产的话题再次引起关注。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文化遗产,对于每个地方而言,其文化遗产往往也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体现。
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如我们所熟知的长城、莫高窟、故宫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记者了解到,此前,丽江市共列入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共100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4项,传承人5人(2人均已故);列入省级保护名录53项(保护项目43项、保护区10个),传承人71人;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08项(保护项目97项,保护区11个),传承人121人;列入县(区)级非遗保护名录1426项(项目774项),传承人652人。

▲纳西族铜器制作(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日,丽江还新增了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是丽江市永胜县申报的“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申报的“三多节”、宁蒗彝族自治县申报的“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古城区申报的“童谣(纳西族童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每一项称得上文化遗产的,都经历了岁月沧桑,更是饱含历史风雨。以下列举的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你都认识哪些呢?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叫崩时细哩,是纳西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由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乐器有横笛、直笛、芦管、苏古笃、小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演奏要多人合奏为主,同时也伴歌舞。它是元明遗音与纳西民间音乐的美满结合,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步形成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其构思独到,器乐兼歌并舞,意境深宽,曲调抒情,旋律委婉流畅。
相传白沙细乐有10个调,现存8个调,分别为《笃》、《一封书》、《三思吉》、《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磋》、《南曲》、《北曲》。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将7个部分进行连续演奏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将各部分单独运用,独立出现。
庄重典雅的白沙细乐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不仅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青睐。
纳西族史诗《黑白战争》是东巴经典三大史诗之一,它描述了一个无比宏大的神话世界,以及神话中纳西族先民创造日月,消灭黑暗,守护光明的英雄史诗。
《黑白战争》纳西语称之为“董埃术埃”,黑白为界,天地为家,激烈战争,凄婉爱情。讲述的是宇宙形成之初,天地分为黑白两界,董部落居住在白界,术部落居住在黑界,术部落为争夺董部落的光明引发战争,最终战争以代表光明、正义的董部落战胜代表黑暗邪恶的术部落而告终。《黑白战争》通过为日月星辰而战的英雄故事,表现了古代纳西先民不畏艰难险阻与黑暗邪恶作斗争的英雄气概。
作品主题深邃、意境深远、结构恢弘,既不失英雄史诗的魅力与光芒,还热情的歌颂了光明与正义,表达了纳西先民矢志不移地追求、捍卫光明和正义的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美学思想。
“纳西族热美蹉”是一种传统的集体歌舞,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对于研究原始音乐舞蹈具有重要的价值。在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热美蹉"又被称为"窝惹惹"是一种任何乐谱都难以记录只有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歌舞,参加者少则十余人,多达百人,男女老少手拉手边唱边跳。唱跳时,由一位出口成章的男子领诵,男众唱“诵词”后三字,并以两次“窝热热”结尾;女声则在男声部唱第二句词中间模仿羊的叫声作为穿插,仿佛少女们齐声呼唤羊群与羊群应答的共鸣。
纳西族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纳西族的东巴在做活动仪式时,绘制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这些绘画出来的形象进行膜拜与祭祀。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东巴画主要有木板画、经书绘画、纸牌画、卷轴画和神路图,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据了解,纳西族东巴画的题材很多都是在参考了东巴经以后获得灵感,画面当中会出现不同种类的人物形象、花鸟虫鱼、风景树木、神灵鬼魅等,特别是经过精工彩绘之后效果极为逼真,东巴绘画艺术融合了象形文字的一些艺术品特性,完美的诠释出纳西族的绘画风格。
以下是新增的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当地俗称掐丝珐琅。它综合了银器制作工艺和珐琅工艺,运用传统的敲、打、铆、镀、锤、凿、镶嵌等手法。自元代传入永胜县以来,不断融入白、纳西、藏、彝等民族文化元素,在茶马互市中为云南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是云南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
“永胜珐琅银器”主要工艺流程有化银、浇膜、压膜、制坯、造型、焊接、拉丝、掐丝、上琅、烤琅、洗亮、检验、包装等。其中掐丝、点蓝、烧蓝是工艺核心,难度最高。“珐琅银器”造型和纹饰图案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由于成品立体感强,色彩斑斓,为当地民众喜爱,自明代以来就行销省内外,在英、法及东南亚国家也有声誉,是云南名特产品之一。
▲永胜县文化馆 供图
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多节”。每到“三多节”,生活在玉龙雪山周边的纳西、白、藏等各民族身着盛装,互相邀约,携带祭品、食品和炊具,自发前往北岳庙过“三多节”。“三多节”具有相对固定的流程,先由资深东巴主持祭典,唱诵《祭三多经》,然后民众敬香许愿,祈求三多庇护。
“三多节”有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力,见证了丽江各民族相互包容、团结互助的历史,各民族通过共享节日,促进了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
根据文献记载,普米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在历史长河中,普米族创造和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至今在宁蒗县普米族聚居区保留和传承的“拈达则封山仪式”,是普米族重要的文化状态之一。
“拈达则封山仪式”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用时三天。仪式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延伸发展而来,通过举行仪式的方式祈福禳灾,实现平安富裕、幸福美好的人生愿景。释放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
▲(余大江 拍摄)
“纳西族童谣”是历代纳西人口耳相传的儿童歌谣,是纳西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较早的纳西族民间文学和纳西族民间音乐有机融合的儿童文学重要样式。有一首童谣叫《al deif bo nee zzaiq sheel lal(阿得波建新城)》,从中可以推算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其主要流传区域为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等纳西族聚居区。
“纳西族童谣”纳西语称“Ssiul ssiuf zzer bee”(儿歌调)“Ssiul ssiuf ju juq bee”(哄孩调)或“Ssiul ssiuf dal bee“(孩子话语调)等。包括游戏童谣、手指歌、数数童谣、问答歌、字头歌、摇篮曲、叙事童谣、牧歌、岁时歌、颠倒歌、谜语歌等12类。
“纳西族童谣”是以纳西母语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民谣经典,记录了纳西族的风土人情,蕴含了纳西族的传统美德,寄托了纳西人的美好愿景。
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城镇之一。古城内木楼青瓦,古街青巷,小桥流水。
丽江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古城内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王丕震纪念馆、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方国瑜故居、白马龙潭寺、顾彼得旧居、净莲寺、普贤寺、接风楼、十月文学馆、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丽江古城徐霞客纪念馆等景点。
记者/李 琳
编辑/和润黄
责编/李铁成
新闻热线/0888—5122344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发稿编辑:本台报道)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